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6:47 点击次数:66
348户、10.57万元、14.38万元……翻开黔东南州锦屏县茅坪镇茅坪村合作社账本,丰收的喜悦跃然纸上。
年合作社返股现金14.38万元,蜜柚折币10.57万元,348户村民参与分红。”茅坪村党总支书记龙泉梅向记者解码一串串数字。
年合作社刚挂牌时,田埂上蹲满了摇头的老乡。”初夏的阳光透过三红蜜柚枝叶,在蜜柚产业基地投下斑驳光斑,致富带头人向书根一有时间就往地里跑,忙着剪枝、除草,“现在谁见了这缀满枝头的果子,不夸一句村里带头带得好。”
茅坪村组织赛龙舟活动。(锦屏县委组织部供图)
龙泉梅拿出茅坪村发展规划介绍,红色笔迹勾勒着“党建 产业链”几个字。“支部搭台,党员带头,以组织振兴破题,串起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振兴,组织优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。”
曾几何时,茅坪村是一个“守着青山饿肚子”的薄弱村,脱贫摘帽后如何激活内生动力成为村“两委”最发愁的事。
把大事做小,把小事做透。茅坪村党总支将全村划分为2个专属网格、4个综合网格、45个联户区,设置“党员中心户”,348名村民纳入“大事支部拍板、小事网格跑腿、细事党员搭手”的治理链条,把党旗插在网格上。
坚强的战斗堡垒是发展的坚实后盾。茅坪村“两委”号召力日渐增强,把目光聚焦在产业发展上。一次次实地调研和开会讨论后,村里决定推广已有一定种植基础的蜜柚产业。
茅坪村发展楠竹产业。(锦屏县委组织部供图)
“单家独户种香桔,亩产不足800斤,合作社种蜜柚,亩产达到2000斤。”龙泉梅打开一本翻旧的笔记本,上面记录了许多数据,“我们做了多次调研、数据对比,这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。”
茅坪村探索“党支部+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实行“种植—采摘—销售”闭环管理模式,用家畜粪便发酵的有机肥标准化种植蜜柚,2021年捧回了绿色食品证书,产品也在周边乡镇小有名气。
2023年,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派驻的第一书记肖晨带着“政策大礼包”和资源、资金来到茅坪村,为产业发展按下“快进键”。
瞄准规模化、标准化生产,肖晨先后协调农发行帮扶资金28万元资金,建成200余亩蜜柚标准化种植基地;协调30万元,建成楠竹林灌溉管网和产业路,打造1500亩“竹旅融合产业园”;联合林业部门推出“竹林托管”模式,带动1500亩楠竹亩产竹材提升30%,形成“春挖笋、夏护竹、秋摘柚、冬加工”的四季产业链。
生产一步一个脚印,销售也在同步进行。“肖书记帮我们申请贴息贷款,驻村工作队教我们直播卖农产品,我现在通过直播带货,月流水稳定在1万多元。”返乡创业青年龙逢俊说。
这两年,村里刮起一阵“直播风”。为了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,肖晨不仅帮助村里注册“茅坪柚事”商标,还上网自学短视频拍摄和直播技巧,联合驻村工作队组织开展电商、竹编等技能培训。如今,随着本土网红的成长,村里男女老少都明白一个道理:“只要品质好,农产品也能卖出好价格。”
村里还涌现出12名培育致富带头人,吸引7名返乡青年开办民宿、餐饮等实体,形成“培养一个、带动一片”的效应。
乡村振兴,既要“富口袋”,更要“富脑袋”。当村里文艺队的新编的山歌《十赞蜜柚十赞党》在文化广场响起,山乡巨变有了生动注脚。茅坪村依托龙大道烈士故居这一红色资源,积极谋划,打造“故居 凉亭 生态”旅游路线,2024年接待游客1.2万人次,旅游收入35万元。
如今的茅坪村,竹林沙沙响是“绿色银行”在计息,凉亭山歌是文化活力在冒泡,蜜柚压弯枝是产业红火在招手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
编辑 张良胜
二审 张齐
三审 陈诗宗
上一篇:百亿量化私募佳期投资迎新任“掌门人”,原实控人持股比例骤降至19%
下一篇:没有了